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春的风还有些凛冽,66岁的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村民王三益清晨5点多就骑上摩托车,扛着高倍远视镜,沿着家门口的菜子湖停停走走,观测候鸟群。
每年秋冬季节,大量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至菜子湖湿地保护区越冬,次年3月飞走。作为民间组织菜子湖湿地生态保护协会的理事长,日常巡湖护鸟只是王三益每天例行的工作之一。
安庆市林业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菜子湖的越冬候鸟总数超过5万只,水鸟种数60余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34%,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的有东方白鹳、鸿雁;易危等级的有白头鹤。
这片湖泊,是当地民众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母亲湖”,也是候鸟的栖息乐园。然而,菜子湖湿地生物物种资源一度遭到人为破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围湖造田,渔民拦网养殖,投放化学饲料养鱼、捕杀候鸟、耕牛破坏湿地珍稀植物等现象十分严重。”安庆市宜秀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何旭东说。
据了解,菜子湖原有湿地面积约24230公顷,现有面积为16667公顷,严重的时候越冬候鸟一度每年不到2000只,原有的湿地面积和叶茂繁盛的植物多样性逐年减少。
候鸟时节,霰弹枪的轰鸣昼夜响彻菜子湖,鸟儿的哀鸣声不绝于耳。一些偷猎者还会偷偷设置捕鸟夹捕捉活体候鸟,鸟儿爪子一旦被夹住,如果偷猎者没来,鸟儿就会困在湖边哀鸣至死。其他候鸟听到这种叫声,就会避开这块区域。王三益说:“眼瞅着鸟儿越来越少,心里难受。”
1995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安庆沿江水禽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资源。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工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也随后推进。2007年,安庆市政府承办的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正式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批准,菜子湖湿地保护纳入政府日常工作。
但是,菜子湖湿地由于面积广,林业部门人手少,管理难度大,再加上当地村民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性不强,所以最初政府的管理效果有限。
“单纯靠政府管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民间组织的力量则可以发挥作用。”曾在姥山村做了40年村干部的王三益2010年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合法的民间社团组织。这个协会90%以上成员都是菜子湖沿岸农民,在候鸟季,20多人组成的候鸟巡护队队员们每天早上4点起,晚上10点才回家入睡。
一旦发现有人捕鸟和毒鸟等情况,巡护队队员会第一时间通知王三益。不管何时接报,老人会立即骑摩托车去现场取证,核实后再通知森林公安。
比起打击盗猎分子,对老王来说更难的是得到当地村民的理解。为此,协会牵头编写了保护鸟类的黄梅小戏,宣传爱鸟、保护湿地的知识,让村民逐渐知道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协会还组织国内外专家和志愿者实地参观,当地学校也把保护湿地和候鸟作为乡土教材,带动了周边村民自觉护鸟。
村民刘芝才曾是当地“枪王”,过去依靠猎捕候鸟日收入达近万元。“老王不知道找了我多少回,有时候我故意假装不在家,他就从门缝里给我塞纸条。”刘芝才说,“给我讲道理,还说得句句在理,没办法反驳。”
王三益一边宣讲相关法规政策,告诉村民违规的后果;一边给村民算着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账,推介保护湿地的好处……包括刘芝才在内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他的环保行动中来。“现在会员和志愿者300多人,”王三益说,“除了利用农闲时间义务开展越冬候鸟巡护,志愿者们还会定期在湿地滩涂清除白色垃圾等。”
为了这份环保事业,王三益将多年积蓄都投入进去,还借钱设置了一座湿地监测瞭望台,安装了湿地野外远程监控网络,建立了安徽菜子湖湿地宣教中心和生态标本馆为一体的湿地科教基地,总计投入近80万元。
虽然直至今日,资金仍是困扰协会发展的最大问题,但在王三益看来,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官方和民间逐渐被重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2013年,首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出台,由此带动了各地的湿地法制进程。目前,黑龙江、甘肃、湖南等20个省(区)完成了湿地立法;安徽、重庆、天津、江苏等省(市)湿地立法正在积极推进中。
为保护菜子湖湿地,当地政府实施了多项补偿项目和安置工程:政府给予渔民补贴,让他们上岸从事其他职业,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动渔船对候鸟的威胁;牛群导致湿地滩涂珍稀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姥山社区鼓励养牛户把牛卖掉,购买手扶拖拉机,每台补贴400元;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政府为景点配套修好了道路、建起了停车场……
2014年12月,王三益的协会与当地政府合作举办了菜子湖湿地观鸟节,吸引了3000多驴友、爱鸟人士以及摄影爱好者,村民们尝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甜头。
“我在一天,就守护一天。”王三益正在积极筹备协会的网站,他期待吸引更多年轻志愿者加入这个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团队组织,“这就好比接力棒,需要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