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杰/文 陈建华/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该文件不仅是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21世纪以来的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18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只围绕“三农”一个主题,足见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但乡村振兴如何实现?怎样才能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一个村庄的发展之路,不仅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有效借鉴,同时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良好诠释。
田梗上办公的新书记
这个村庄就是东大阳堤村,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但就是这么一个富有诗意名字的村庄,十三年前却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省级贫困村。
“道路坑洼难行,路灯经常不明,有水污染难吃,村民怨声不平”,是当年村里流行的顺口溜,也是当时东大阳堤的真实写照。
而比起这些表面上的问题,派别林立,决策不民主,政务不公开,为政不清廉等更深层次的矛盾,更是让整个村庄笼罩在浓重的雾霾中,甚至村里连最基本的换届选举都无法进行,让广大村民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前景一片茫然。
但从2008年起,一个人的回归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这个人就是陈来胜。当年5月,经大多数村民推荐,镇党委慎重考察后,陈来胜临危受命,放弃了自己悉心创办、前景广阔的快递公司,出任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
陈来胜上任之初,由于村里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利用每天早出晚归的两个时间节点,站在村大路出口处,与过往村民一个个打招呼、嘱咐寒暄,随时了解村民情况,用最简单的方式,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
村民们有事找他,在哪遇到就坐在哪说,大路边、田埂上、家户门前、石墩,都成了他和村民说事的地方,如果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即通知两委有关成员前来现场议事、现场解决。
由此,村民们看到,一个多年不见、没有“架子”、能和村民打成一片的好村党支部书记。
安定人心,从一口井开始
新官难做,因为一大堆的问题等着,而且个个都迫在眉睫,该从何处入手?看到村民吃的是黄汤水,陈来胜当机立断,先打井,首先得让群众有干净水吃!
可集体没有钱,怎么办?陈来胜就先自己掏腰包,并四处“化缘”、多方筹集、争取项目,一共筹资了100多万元,打了一眼180多米的深水井,终于让全村人都喝上了清洁、甘甜、卫生达标的地下水。
就是这小小一口井,却打出了群众的信任,为未来的社区建设打下了群众基础,因为在群众看来,这个新村支部书记看来是真心为百姓办实事的。
治乱,基层发展的前提
在认真研判了东大阳堤村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后,陈来胜认为“要治穷,必先治乱”,首先要营造一个透明公正的政治环境,让村民自觉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打造一个村民能够畅所欲言、民主决策村级事务的政治平台。
于是他开拓性地提出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实行村民民主协商的办法。在村委换届选举中,为避免各姓氏宗派在海选过程中的混乱和争斗,采取村民民主协商的方式,由各姓氏宗族首轮推出能为村民办事的,能代表村民利益的,有名望及家族权威的25名村民为村民代表,负责收集各自分包的村民意见和建议,整理归纳向党支部反馈,并推选出有参选意向的村委班子候选人。然后,候选人对村级发展提出可行性实施规划,面向全体村民阐述“施政纲领”,优胜劣汰,靠能力赢取村民支持当选,不得胡搅蛮缠。使得村委换届选举步入了正常轨道,公平竞争,也使各姓氏家族在协商中激发了乡村主人翁意识,促进了社会和谐,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政治活力,提升了村干部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村级事务村民民主协商的有效实践,陈来胜在进一步深化“四议两公开”,推行“村民代表提案制”,严守“小微权力”运行的同时,还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融合和改进,逐步探索形成了多元一体、联动高效、全面发展、良性循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一三五工作法”。
该工作法的具体内容是:
“一”是建强一个堡垒,即建强党支部。通过坚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规范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打造党建文化长廊、红色文化长廊等办法,不断夯实战斗堡垒,增强党支部凝聚力。“三”是抓好三支队伍,即:村三委队伍、党员队伍、村民代表队伍三支队伍。俗话说“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是力量”。陈来胜在工作中,以“访、定、选、联、帮、建”六字法为抓手,大走访、细询访,定目标、定方案、定责任,选问题解决人,联党员、联村民代表、联村民,帮助解决困难、帮助解决问题,用网格化推进工作。通过抓理论学习、抓制度考核、抓帮带提升、抓群众评议,强化班子建设,促进班子团结,提升治理能力。“五”是健全五个机制,即:民主决策机制、综合治理机制、为民服务机制、文化建设机制、有效监督机制。
五个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调动了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热情,解决了村两委班子不团结、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子女不养老等社会矛盾及民生问题,还强化了村集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自治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培养了优秀的农村干部,树立了好党风、好村风、好民风。
治穷:把集体的还给集体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东大阳堤村多年来存在土地承包费不交、占用集体土地的企业厂房废弃荒芜等现象,这些问题个个都涉及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阻力较大,还极易导致矛盾激化。
骨头先挑硬的嗗,陈来胜决定先从解决砖瓦窑场的承包问题入手。因为涉及到利益问题,承包人坚决不同意签订合同,甚至威胁称:“十几年别人都不敢来收我承包的地,你陈来胜太能?想要收回承包权,我可对你不客气!”但陈来胜认为他维护的是全体村民的利益,是集体的利益,“为村民办事,共产党员不怕打击报复!”通过多次反复交涉,承包人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交出土地,仅此一项,每年村级财务净收入20余万元。
此后,陈来胜又通过对村里的闲置企业及窑坑荒地重新组合招标承租,指导助推农民工再就业等,多措并举,使集体年增收益达80余万元。
如今的东大阳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较十年前分别翻了4倍和71倍。
稳定,建在村里的工会
随着企业的相继入驻,越来越多的村民就地就业,企业与村民、企业与工人的矛盾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产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陈来胜经过认真调研,在与周边企业广泛深入沟通结合后,于2015年在村里成立了只有“统筹、协调”职能、没有“领导、统管”义务的工会联合会,并由此形成了“支部领导、村里支持、工会运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目前该工会会员已达3千多人,共辖9个中小企业工会 谈到成立农村工会的初衷,陈来胜说:“本村有80%多的人都在附近企业干活,户口在家里,都双重身份,劳动纠纷、矛盾扯皮是常有的事,企业租用的也是村里的土地,有些事企业处理起来挺棘手,一些人还不太相信企业工会,于是我们就在村上成立的工会联合会。主要是为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新产业工人权益、助推农民就业。”
陈来胜举例说,村民陈来泉在某公司干油漆工,一次干活时被掉落的设备砸伤了右脚、导致残疾,感到企业善后处理的不妥,就去公司闹腾堵门。
工会联合会知道后立即出面调解,并通过法律程序,作了一次性赔偿了结。事后工会联合会又按排受伤的陈来泉在村里值守停车棚,每月收入近千元,彻底解决了这位村民的后顾之忧。
把工会联合会建在农村,解除了落地企业的地方困扰之忧,使企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解除了村民找工作不稳定,遇纠纷不懂依法处理的问题,保障了村民收入稳定。同时也在学习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普法教育、新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困难职工帮扶、活跃群众文体生活、促进区域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安居,一个都不能少
东大阳堤村东南是原来的古黄河大堤,村里的地势要比古大堤低近3米,每年夏季雨水充沛时,村里的大街小巷就被水淹的满满的,村民外出都得穿着胶鞋。
这深深刺痛着陈来胜的心,并让他萌生了建新村的想法。
但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让世世代代在这儿生活的村民搬迁谈何容易?
为此,挨家走访、逐户动员,筹措资金、制定搬迁规则、商讨补偿方案等等事无具细,甚至带领两委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上,无论酷暑严寒,终于打消了村民们所有的顾虑。
最终,东大阳堤村采取了“群众自筹,村级代建,直接成本,拆旧入住”的模式,建起了首期面积275-310平方米的120幢独院别墅和六栋现代化11层小高层,让全村1500名村民住进了漂亮的新居。
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生活困难群众也能分享美好生活,村里还配套建起了总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户均110平方米的安居房,每户平均面积110平方米,让困难户不用多花一分钱就入住新居,并且设施一应俱全、不用装修。
2020年4月,村集体还投资8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垃圾20吨的垃圾分拣站,有效解决了周边6个村庄的垃圾分类问题,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最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里居然还花费巨资为家家户户通上了暖气,这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广大县城,恐怕都没有这个待遇,河南某家媒体记者在到东大阳堤采访后,甚至激动地赋诗一首:“喜辞老院迁新庄,听得鸟语闻花香,林荫苍翠掩新楼,水电路讯设施全,舞鼓乐器黄昏奏,休闲小景处处有,此地虽非仙居处,老少欢颜满面留。”
“幸福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陈来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文明,乡村发展的高度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环境美,更重要的心灵。
如今的东大阳堤村,不但建成了村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健身广场、文化长廊、图书室等服务设施,配备了音响乐器200多件,固定宣传栏50个,电子宣传屏2个,流动宣传栏16块,图书3000余册,电视3台,电脑1台,还成立了包括大鼓队、军鼓队、广场舞队、老年腰鼓队、旗袍走秀队、农民合唱队6支近200人的文化宣传队和志愿服务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孝心社区创建、社科普及、信用村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党的理论进基层、普法讲座、国学讲座、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家庭医疗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消防演习等专题讲座。
此外,“尊亲敬老”、“寻找村宝”、“好婆婆好媳妇”、“五美庭院”、“星级文明户认领”等文明创建活动,也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户家庭环境,提升了农民素质修养。
尤其是村里已连续举办的九届“尊亲敬老”孝道文化活动,每年都吸引着省、市、县领导及新闻媒体记者不约而来,本村100名优秀妇女代表、文艺骨干、党员义工等均作为活动志愿者,为村里260多名六旬以上的老年人送祝福、演节目、包饺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尊亲敬老感领党恩,以及活动上邀请的专家教授进行国学、孝道演讲,更是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传承孝道与家庭尽孝融合在一起,感召群众以孝当先,更增强了新时代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陈来胜说:“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只有把文化活动搞起来,文明才能树起来,民心才能聚起来,乡村才能兴起来。”
为了让村里老人安享晚年,陈来胜从2008年他回村任支书开始,十多年来坚持逐年分别给老人发放棉被、保暖衣、羽绒服、运动鞋等,并为老人们专门发放春节福利、贺岁零钱,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感受到一生价值的体现,感受到生命的自豪和生活的美好。
对尚有活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陈来胜还极尽其能,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精神生活充满了生命的信心和意义。
因此现在你走进东大阳堤村,无论遇到哪一位老人,他们对陈来胜都赞不绝口,称陈来胜是他们的依靠,是尽大孝之人,说自己一生都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好的干部,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党领导的好,真想再多活几十年。
美丽家园,未来可期
如今,东大阳堤村不但收获了 “省级卫生居民小区”、 “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美丽庭院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绿化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民主法治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先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先进基层党组织”、“ 孝贤文化示范村”、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国家级无邪教示范社区”等桂冠。
陈来胜本人也荣获了“河南省学用标兵”、“新乡市优秀中国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省优秀调解员”、“新乡市金牌调解员”、“新乡市史来贺式好干部提名奖”、“中国好人”、“河南省最感动村宝”、“新乡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省弘孝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近年来,除了各级领导不断欣然前来东大阳堤考察调研外,新疆、内蒙、江苏、广西、甘肃、山西等7省、50多县市的基层组织和党支部书记,也都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更有不少市民把这里当做休闲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陈来胜对记者说,东大阳堤下一步还将建设党建红色一条街,并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由此我们坚信,在陈来胜书记的带领下,东大阳堤村的明天会更美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