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森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灵宝作家协会顾问,新年伊始,特推出一期专刊与君共勉。
世人夕照叹霞晚,乐老林翁著墨花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喜森先生
苏旭升
一副眼镜衬托出儒雅的气质,明亮的眸子流溢着特有的神韵。从见到他的第一刻起,我便一直在怀疑这位眼不花、耳不聋的老人,他已年近耄耋?他有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灵宝市书画院副院长、灵宝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灵宝市作家协会顾问等众多头衔,而他真正的职业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叫张喜森,笔名乐林,墨耘斋书画社主人,出生于老灵宝县城。12岁那年,他作为一名三门峡黄河大坝库区的移民,随家迁居敦煌。而作为一个孩子,他绝对不可能意识到,1956年2月2日“龙抬头”的那个早上,往西呼啸而去的火车会将他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会给他的人生打上一个怎样的艺术烙印。
立志“莫高窟” 学书桃林县
在那“风吹石头跑,黄沙漫天飘”的敦煌,移民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幸运的是,艰苦的日子里,作为商业服务人员的父亲对张喜森的学习要求却一直没有放松,聪明的张喜森深刻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一个周末,张喜森去敦煌县城王同学家玩,恰遇同学在练习书画,他瞬间被那笔端汩汩流出的线条吸引了,便如痴如醉地看着王同学练习书画,对同学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临了,他拿起同学的毛笔比划着,摸着同学的作品爱不释手。见他那么喜欢书画,王同学便说:“下次李老师带我去莫高窟看壁画时,我带着你一块去,那里的画才叫精彩,保准让你惊讶。”
在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厄年代,他揣着一颗渴望的心走进莫高窟,虽然早有准备,但是张喜森还是被那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等壁画震撼了!面对如此宏伟的艺术宝库,他怎么能不激动万千,怎么能不流连忘返呢。
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东西?伫立在一个斑斓的飞天画面前,十多岁的张喜森久久不肯挪动,他竟忘记了自己是在景区,忘记了自己还要回敦煌县城的。莫高窟距离敦煌县城四十里路,晚了就无法回县城的家了。但是小小的他却被那绘画彻底迷住了,双手托着腮帮,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洞壁,心里却在默默地念叨,如果我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东西该多好!如果我的绘画作品能够展示给世人该多好!
后来,在王同学书画师傅李老师的一再催促下,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莫高窟,那颗艺术的种子却在张喜森的心里扎了根。
那以后,只要一有机会,他便随大人或者同学去莫高窟,每次,父亲给的零花钱,他不买糖球吃,不买风筝玩,全都用到参观莫高窟的壁画上了。眼睛盯着高高的壁画,小手指却没有片刻的停歇,在手上模仿比划。再后来,李老师教王同学练习书画,张喜森便在旁边观看。大气的李老师毫不介意张喜森的“偷艺”行为,反而将一些力所能及的装裱活让张喜森去做,张喜森问到什么书画问题了,也会及时给以解答。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就是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张喜森学得了最初的书画技术,对于山水画、花鸟画、古建画都有了初步的认知。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敏于言而疏于行,只爱说不爱做;一类敏于行而讷于言,不一定爱说但会去做。所以,这个世界上永远会有只说不干的,也永远会有埋头苦干的,张喜森无疑属于后者。他,已经将自己的人生完全交给了这个让他痴迷的书画世界,爱书画,因为热爱所以热爱。
时间久了,父亲见他痴爱书画,便托人找来书画技法的小册子,让他临摹学习。张喜森不用人督促,一有空闲,就抓起毛笔自己练习。放学回家,也将其他孩子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书画上。
敦煌是艺术的源泉,是书画的殿堂。每年暑假,世界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纷纷来到莫高窟、月牙泉写生。老师们面朝壁画,惊讶痴呆的样子;学生们面对画板,聚精会神的样子,都牢牢地印在了张喜森的脑海里,他渴望那入迷的样子,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每每此刻,他仿佛已经成为了那些学生中的一员!
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那么痴迷于书画。1963年,离开温饱难继的敦煌,高中没有毕业的张喜森随家人回到灵宝。通过协调,他以农民的身份住到了尹庄娄下村,每天随大人下地劳动,赚取工分,讨得生活。白天,繁重劳动能够使他的身体疲惫,却不能够压垮他内心里那颗艺术种子的萌动;休息时,诗词歌赋、毛泽东语录等一切能够找来的书籍,会洗去暂时的劳累;晚上,那些书画类著作会让他精神灵动、思维飞跃,笔墨纸砚会使他意气风发、志向奔腾。
那个腊月二十三,小年,母亲买回来一对门帘、一沓子窗花,说是过年给家里添喜庆。打开那图画,张喜森大失所望,动物没灵气、山水走了样,这样的东西也能上集市?怎么对得起买家?他暗下决心,自己画门帘、窗花。很快他将端庄大气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花鸟、汩汩有声的山水搬到了门帘、窗花上,大受邻家大姑娘、小媳妇们欢迎。接着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自己刻模板、印制门帘、印刷窗花,母亲将门帘、窗花拿到集市上去卖,大大地补贴了家用。谁家有特殊要求了,他便精心作画、题字。
一次,邻村一家结婚之禧,邀请张喜森画门帘。用了好几天时间才画好的几个喜庆场面,刚刚添上字,就被父亲泼了一盆凉水:“你的字忒丑了,配不上你的画!”
看他情绪低落,父亲顿了顿说:“书画是不分家的,再好的画,也离不开点睛的几个字去注解,书法能够为你的绘画增添相当大的色彩。你要加强楷书和行书的学习,要规规矩矩地学,古代大家也都是书画兼修,互为补充的……”
那以后,他在心里写下了:永以为铭。下地干活,他会随身带上字帖,歇晌了,别人在玩,他却坐在树下,左手捧起字帖,右手用树枝当笔照着字帖比划。春天里,新翻的泥土松软,他边比划,边体会“锥划沙”的感觉,泥土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点、横、竖、撇、捺的笔道。冬天里,下了大雪,他便用手指在雪地上练字,手指发僵也不为所动。雪地上的字,像鸿雁留下的脚印,端庄又不失潇洒。这一练,几十年如一日,院子里的青石板成了他白天的书桌,玻璃罩煤油灯成了他夜晚的伴侣。他把柳公权、颜真卿、黄庭坚、苏东坡、王羲之等的墨迹碑帖临了一遍又一遍,书艺不断长进。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耘墨香。
欲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得水流远,必深其源。在不断的自我揣摩中,张喜森还先后远赴上海、北京拜名家卢中南、张海、于曙光、李松、刘艺、张永明等为师,潜心研习书法。数十载风雨无阻,辛勤耕耘,博采众长。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自我书画之中,张喜森逐步形成了自己集端庄、秀丽、飘逸之气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先继承,后发展。无疑,张喜森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书画之路。松影摇波长案,沧浪泉流墨池。真、草、隶、篆、行,无不精通,尤以楚篆见长。以书入画,笔精墨妙,不入俗套,自成韵味。取先贤精华,纳乾坤灵光,集百家之长,成自家佳酿。
因为他的画画得好,字写得好,县里一些机关部门办展览,布置橱窗,出社火,凡是需要画山水、花鸟、古建画,写毛笔字的活,或找上他的家门,或托人一定要请到张喜森。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耘墨“护卫舰” 展采三门峡
2015年11月13日上午。浙江舟山某军港。中国自行设计的新型导弹护卫舰首舰,舷号593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正在举行。
舰长许涛、政委高新楼代表全舰官兵讲道:“我们会牢记强军目标,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中华民族的‘砥柱’精神,将首舰的‘种子’作用发挥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斗争中砥砺锋芒,努力把‘三门峡舰’锻造成一支勇当先锋、能打胜仗的海上利剑,锻造成真正的‘中流砥柱’。”“三门峡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
对着电视机画面,张喜森笑了——“三门峡舰”的如期入列下海有他的一份辛劳。“三门峡舰”上那幅以“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为主要背景,充分体现三门峡元素的画作,是他指导徒弟杜惠民几易其稿才画成的。
当河南省主要领导获悉导弹护卫舰首舰要以“三门峡”命名时,立即安排三门峡领导:让三门峡元素在护卫舰上得到最大展示!将军地双拥关系充分体现!
2014年初的一天,张喜森的徒弟杜惠民接到了为三门峡护卫舰作画的邀请函,杜惠民第一时间找到师傅说明情况。张喜森二话没说:为军舰作画是关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关乎国防安全、军地双拥的大事情,领导能够将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你,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抬爱啊,我们定当竭力而为,不拖后腿!
“为了最大限度地在‘三门峡舰’上体现三门峡元素,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如此重视,亲自安排部署,我们师徒能够出一份力,实在是荣幸之至的事情……”张喜森对笔者说。
接到任务之后,他们师徒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共同商议如何在“三门峡舰”上体现三门峡元素。
这个杜惠民是张喜森最为得意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高中没有毕业便辍学在家,整天闷闷不乐,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人生规划极其忧虑,将自己关在家里谁也懒得见。父母见他太过难受,怕出问题,便带他找张喜森拜师学画。回想自己当年因为国家三年灾害等历史问题没有完成学业,张喜森对同样没有完成学业的杜惠民深为同情,爱之有加,倾其所学教杜惠民学习山水画、古建画技法。哪里有需要绘画时,便带上杜惠民一起参与,那些不太关键的节点,杜惠民会先行作画,那些表现力不够到位的地方,张喜森会手把手地点拨指导,在形影不离亦师亦友的熏陶下,颇具灵性的杜惠民,山水画的进步很快。
几十年间,三门峡灵宝以及周边地区的许多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庙宇楼台都留下了张喜森、杜惠民师徒孜孜不倦的身影,杜惠民在三门峡地区的名气也慢慢地旺了起来。“三门峡舰”的作画任务,领导找他们师徒去完成,没有找错人!
艰苦的构思中,师徒二人颇费心神。三门峡的诸多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黄河大坝是必须要有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砥柱”精神中,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也是不能够或缺的。杜惠民顶着初夏的阳光在三门峡大坝观察了三天,描摹了三天,回到家与张喜森细细揣摩了两天,师徒二人几乎同时发现了问题——“砥柱精神”是不能够最大限度代表三门峡元素的,尤其是不能够反映三门峡传统文化的!
打倒重来!张喜森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画卷。
杜惠民便不顾雨天路滑,也不管烈日当空,往返于三门峡、渑池、陕州、灵宝之间,实地描摹、现场拍照、走访老人、查阅史料。又经过五天的辛苦奔波,杜惠民才在张喜森的点拨下再次开笔:画作在体现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的同时,融入了老子文化、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函谷关等三门峡的历史文化特色元素,较好地以山水、古建相融合的技法表现了三门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特色。
画作完成的那一刻,师徒二人击掌相庆,长出一口气。
第二天,抱着精心创作的“中流砥柱”,杜惠民哼着小曲去向三门峡领导交差。车窗外,快道边,一块块硕大的广告牌飞快而来,又疾驰而去。
忽然,一辆汽车追了上来,频频打着喇叭示意停车。
副驾驶车窗打开了,师傅张喜森喊道:“停车,停车!”。
一声急刹车,一个紧急变线,杜惠民将车停在了人行道上。“咋了,张老师?”
“回家,回家再修改下,作品还不行!”
“您想到什么了,张老师,作品还要改什么呢?再说,领导已经在催促了啊!”杜惠民有些不理解老师的行为。张喜森是雇了一辆出租车追来的,就为了再修改一下已经改了几次的画作。
“你看看车窗外的广告牌,哪一副上没有天鹅?我们在为‘三门峡舰’找三门峡元素,白天鹅咋能少呢?”张喜森阴沉着脸,对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无比的懊恼。
又是打倒重来!
又是两天两夜的苦战。终于,一副以“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为主要背景,以三门峡大坝和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砥柱石为主要表现点,同时融入仰韶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以及宝轮寺塔、函谷关和三门峡的城市名片——白天鹅等元素的力作完成了。整幅作品恢宏大气,写意与工笔重彩融合一体,造型简练、色彩斑斓、线条优美,于华丽典雅中别具高古浪漫之意,具有极强烈的现代气息,淋漓尽致地将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生态宜居的现代之美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后来的事情无须赘述,领导很满意,2015年11月“三门峡舰”带着张喜森师徒的画作,带着中华民族的砥柱精神加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遨游在蔚蓝的海面上。
书品看人品,态度见高度。熟悉张喜森的人都说他:忠厚老实,不事张扬,有一股牛劲;治学严谨,持才不傲,蕴一身正气。
心中一旦植善根,人生必定枝叶茂。
奉献新社会 回馈新时代
张喜森认为,“赠人以玫瑰,手必有余香”,自己是农民,必须要用习得的技艺回报社会、奉献家乡、回馈时代。
近年来张喜森在全国各种书画大展大赛中屡屡获奖、频频入展。2003年,获“武当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2004年,张喜森的书法作品入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2005年,他的书法作品入展“书法导报”社举办的国际书法大展;入展韩国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2006年,张喜森的书法作品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四届特奥会全国书法大赛金奖。2007年,他的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书法展”。2008年,他的书法作品入展“全国楚简帛书大展”;2010年,他的书法作品入展“全国供销杯书法大展”。诸多作品发表在“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无数作品编辑进全国展事作品集。
随着书画艺术境界的不断提高,张喜森的名气也在越传越远,越传越大。可他时刻不忘提醒自己:“灵宝的水土养大了我的身,灵宝的水墨滋润了我的笔,为报答这养育之恩,我就要用手中的笔墨为社会、为家乡多做贡献。”多年来,除了潜心书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外,张喜森一直不遗余力地参与三门峡市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文物修缮工作,带出了杜惠民等一批书画艺术爱好者,很好地传承了中国的书画艺术。
每年春节前,只要身体允许,张喜森会从腊月二十开始,带上学生到农民街,摆开桌子,自备毛笔和红纸,为路人义务书写春联。同时,张喜森还积极主动地到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到各个学校义务书写春联。三门峡各县市的城乡居民贴的春联中,不少都是张喜森的作品。他写的春联多用行楷,豪放肆意中不乏清逸舒展。看他写春联是一种享受,多年来沉淀的绘画、文学、人文等修养融进书写之中,以心作书、物我两忘、率意挥洒,观众会不自觉地被带入艺术的境界里。士、农、工、商、学各个群体都很是欢迎,大家都把能得到他的一副春联作为新年的第一份幸福。
张喜森的名气在变大,各地的寺庙、祠堂、学校、园林、公园等来请他作画题词的,也在增多。每有人约,他总是谦逊地记下对方的要求,慢慢揣摩,待胸有成竹之后才前往作画题字。他认为,作品书画在建筑物上,不像在桌面宣纸上,有遗憾还好修正,存放时间也不长。把书画做在建筑物上,留在人世间的时空可就无法估量了,必须要耐得住时间的打磨,经得起后来人的品评。
1985年秋,张喜森为“灵宝县委招待所”大厅画壁画,一棵昂昂然的迎客松刚刚布置到大厅,第二天,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就到了灵宝,入住“灵宝县委招待所”。当看到那棵翠色欲滴的黄山松时,总书记特地驻足观看,听说画作出自农民之手,总书记开玩笑说:“我以为你们搞形式主义,弄的盆栽呢,高手在民间啊!”
总书记的肯定,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几十年来,张喜森书画的建筑标志物不下500个。他领着徒弟们先后为洛阳邙山、灵宝燕子山、亚武山、陕州高阳山等景区的碑楼,为函谷关、鸿岩寺、老子文化馆等关楼庙宇书画了许多古建彩绘,题写了大量的匾联文字。还为红色教育基地,为火车站、文化广场、楼堂会馆书画了无数壁画。
张喜森的意愿实现了,他的名字和作品不仅走进了三门峡市书画名家的册页,走进了《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而且走到了各地的庙宇关楼、名胜古迹。他培养的学生像杜惠民等成为各级美协会员、书协会员,正像他一样在用笔墨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耘墨之家,每有传承,习书作画,氛围尤浓。在张喜森的墨耘斋书画工作室里,儿媳为他研墨、儿子为他铺纸,三口人同习书案、即兴交流、其乐融融的场面经常会出现,这或许就是张喜森墨耘斋中浓厚书画氛围的真实写照。也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就是在这个农家院里,老辈祥和、小辈孝顺,家庭幸福。连续多年以来,灵宝市委市政府敲锣打鼓送来了“灵宝最美家庭”“灵宝好媳妇”等奖牌。
书画艺术可以寄托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增加个人修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墨耘斋书画艺术,让张喜森的家庭和谐、事业完满、身体康健。
意境超然自成韵,墨痴情浓皆归真。张喜森说,书画同源,皆由心生,书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画里我收获了无数朋友、和美家庭,得到了乐趣、健康、知识和正能量;书画让我传播了文化,发扬了传统,实现了价值。我会生命不息,书画不止的,那才是笔墨生命的本真。
“我今年78岁了,眼睛没有远视,也没有老花,眼镜还是数十年前的轻度近视镜,这都拜书画艺术所赐啊!”再次审视眼前的老人,一种不知名的东西在我心里隐隐膨大。
进入他的墨耘斋书画工作室,犹如到了传统文化博物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书画作品让人感叹不已。
“即兴展示一副字吧?”对于我的不情之请,他在笑眯眯的眼神中:笔走龙蛇跃沧海,信手拈来便出彩。倾刻之间就完成了一副疏密得体、布局严谨、行云流水般的诗作书法作品,拍案叫绝之余,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但见其诗曰:
世人夕照叹霞晚,
乐老林翁著墨花。
青龙日昏能行雨,
老柳根茂也开葩。